很多家长经常问我:孩子上小学后,在教育上有没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其实,之所以一些家长会出现焦虑情绪,主要是因为在孩子从小学阶段开始之后的情况,跟小学前完全是两码事。
如果说幼儿园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社会”,那么从小学开始,孩子遭遇的就是人生的“演练场”。
每一次的挫折,都将是一种蜕变,不管是学习竞争,还是人际关系的经营,以及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都将不遮不掩的直击孩子的世界。
所以我常说,在孩子上小学后,如果家长想让孩子少走弯路,越来越优秀,就一定要帮助孩子迈过三道坎。
当能力与欲望不匹配时,教会孩子认识自我
网上有人说:人这一辈子最大的烦恼在于能力与欲望的不匹配,想要得到的得不到,就会陷入痛苦之中。
其实,孩子也会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尤其是进入小学之后的孩子。
就像我家二宝,在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每次考试,都排在班级中游,当然也就得不到他心心念念的“三好学生”奖状。
所以后来有段时间,每天从学校回来都郁郁寡欢的,甚至到最后在学习上慢慢变得缺乏自信,觉得自己就是“学不过其他人”,没有那个智商。
其实,孩子本身是不会有“自不量力”的心态的,而之所以会在一些事情上,变得自卑,缺乏自信,主要是因为外界的批判标准和评价风向导致的。
那么作为家长,如果这个时候也是迎合大众观点,一味地给出负面评价,那么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考机制:我不行,我做不到。
所以说,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与欲望无法匹配时,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查漏补缺,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且明确这个阶段自己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并且哪些是可以尝试去挑战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于自我就会有一个崭新的认知,并且收获前行的力量。
我之前见过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他们本身不具备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而是当能力(当前学习水平)和欲望(渴望达到的目标)出现矛盾时,家长没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给予孩子正向的鼓励,也没能帮助孩子梳理清楚目标,正确认识自己。
当孩子在自律和偷懒之间徘徊时,教会孩子正确的学习习惯
可能大家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明明说好的再看十分钟电视就去写作业,偏偏到时间了孩子还会跟你讨价还价。
坐在书桌前准备学习,还没三分钟热度,就一边抠橡皮,一边跑厕所。
像这些问题,可能每天都在家里上演,这也是家长一旦辅导作业,就鸡飞狗跳的原因所在。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明白:不爱学习是天性、偷懒是本能。
我们在面对孩子这样的问题时,除了接纳和理解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而较强的自律习惯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一蹴而就,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慢慢培养。
比如在我们家,会对一些事情进行明文规定,比如说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时间限制,到点的时候就要自觉关闭电视,否则惩罚打扫卫生。
再比如每天下班、放学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在做饭、打扫房间的时候,孩子们要自觉地在书桌上学习,只有写完作业,才能在吃完饭之后,进行一些娱乐活动。
通过这种细节、小事对孩子的培养,让孩子养成超强的自律习惯,在进入小学的学习后,不管面对怎样的学习环境和竞争压力,都可以保持冷静,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
当孩子的信心与挫败角逐时,要教会孩子失败是常态
随着孩子进入小学,那么之前闲散的环境就会消失,与此同时,竞争环境开始慢慢建立,孩子就会出现竞争危机。
而且更扎心的是,随着孩子越是升入高年级,这种危机就会越强烈,因为周围学习好的孩子会越来越多,而孩子面对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从而就会遭遇信心与挫败的角逐时刻。
那么当孩子对于自己的成绩排名不满意、当孩子的之前的学习自信被强者蹂躏,感受到挫败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一定不要过度要求孩子。
之前看过一个案例,一个男孩十分害怕考试,每次考试前都会认真复习,但是到最后都会考砸。
后来心理老师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孩子并不知道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而且他对考试产生了生理上的恐惧和排斥,认为这是一眼就能看到头的失败之路。
而孩子的父母不但不会鼓励孩子,而且会吐槽孩子每次都考不好,要求孩子下次提升到某个档次,以至于男孩的压力更大,对学习的恐惧更深。
所以说,作为父母不要一味地去要求孩子在学习上达到某个程度,而是在孩子遇到学习问题时,教会孩子与失败相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且支持孩子去找到学习的意义和目标。
要知道,一切外在的评判标准,都无法激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而只有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才能让自己永不停歇地努力下去。
而这种努力无关于成绩,并且更有奋斗的意义。
在孩子的人生路上,会遇到很多很多的磨难,而如果我们能够在孩子小时候,帮助他迈过这些坎,那么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走的越来越顺利。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尚竞配资-股市配资公司-炒股票杠杆-安全炒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