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注意到,穷人和富人吃的苦压根就不在一个维度?
凌晨四点的菜市场,一位白发大妈啃着冰凉馒头;同样时间,CBD写字楼里,一个95后实习生灌下第三杯冰美式。看着都挺拼,结果却天差地别。有人拼着拼着越来越穷,有人三年就翻盘。
过年那阵子,碰见一位老乡问我:同样高中毕业,怎么村里那小子现在就开上大奔了?我指了指街对面的写字楼说,那家伙吃的是高级的苦,你吃的是重复的苦。你十年搬砖练出一身肌肉,他五年啃金融书本,学会如何撬动资本杠杆。
一、吃体力是低层次的苦,啃认知是高段位的苦展开剩余84%写《刻意练习》的那位安德斯提到过,无效努力比偷懒还危险。与其在工地拼到腰间盘突出,不如拿出几个月准备个二建证;外卖送到膝盖积液,不如学个剪辑技能。
我亲戚家孩子就是典型例子。18岁读完大专就进电子厂干流水线,每天累得瘫床上刷视频。21岁开始用上厕所的时间听商业课程,耳机换了好几副。24岁干起跨境电商,刚好赶上机会,三年后收入翻了十倍。
高级的苦是思考的苦,美团的创始人王兴说过,有些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很多人宁愿一天到晚机械劳动,晚上回家葛优躺靠快乐源泉麻痹自己,也不愿安静下来读几页书、想几分钟事。
有人嘴上说不想看书,就喜欢动手干活。这种选择确实每人自由,谁要是真觉得当前状态挺好,那这番话权当没听见。
二、屌丝想要逆袭,去吃三种高级苦先说第一种,精准吃苦
送外卖月入一万,看着挺香;但如果能钻透一百本商业书,去接项目做咨询,可能收益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流水线里通宵干活换加班费,不如把时间用来准备CPA,走进会计事务所。
就像我做这个公众号,不停写东西,才有了如今的读者群。有人问我靠什么坚持。我说你看到的是结果,没看到我五年读了两三百本书,每周一本雷打不动。过年时候除夕和初一都更新文章,初二也是实在路上不方便才断。读书笔记做了一大摞,密密麻麻。
选对事再把时间砸上去,才有复利。
写文章是典型例子。肚子里没有干货,没走过多少弯路,很难写出让人共鸣的内容。十年前和现在的我,笔下的世界已经变了。
再说第二种,高效地重复
有研究说明,一个动作做到九千次,身体会自动记住。我认识一位煎饼摊大姐,把客户分析玩出花:谁不加葱谁多辣谁双蛋全知道。她会掐准地铁人流变动,调出摊时间,煎饼火候拿捏分毫不差。
她自嘲自己摊饼比白领都专业。还把经验整理成课程,教别人怎么用啥面粉、啥油、哪个步骤最重要,一套课程卖得挺火。
再来看第三种,靠创作挣钱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讲过,效率是正确地做事,效能是做正确的事。选择大于努力。打几份零工,一个月挣八千,回家一身酸痛,根本没空思考;高级操作,各种途经学习短视频剪辑,搞明白了,企业宣传一条就能赚几千。
三、为什么你吃不了高级苦?心理学上讲,有种现象叫“杏仁核劫持”,人天生会选眼前的快乐。刷短视频看着爽,看书看十分钟就犯困。这不是懒,是大脑在骗你吃像吃垃圾食品般的“廉价苦”。
有人也试着干点有意义的事,做几天没结果就弃了。
做自媒体的人不少,坚持下来的没几个。我不能说自己多牛,但我确定会一直做下去。只要不停输出,不停利他,总有一天能看到结果。
成功那条路,真不挤,因为那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坚持的人只需要一个理由——我要干,我能干。前半句是信念,后半句是信心。
放弃的人,各有借口。
怎么对抗人性里的偷懒?有两招。
一是设立奖励机制
比如每读一本书,给自己旅游基金打500块。读书的时候真有收获,慢慢会上瘾,像追剧一样停不下来。
漫画家蔡志忠说过,画画最大的回报,就是画本身。
听到这句话我心头一震,还发了朋友圈。沉浸进去的那一刻,不会去想怎么变现,只想再多沉一点。
二是制造沉没成本
花近一万报个CFA课,心疼钱也得硬着头皮学。报个几千的班和报个几十的班,态度天差地别。我自己深有感触。社群收费不同,里面的成员眼界也不一样。愿意花一千认真对待的事,和花九块九尝试一下的心态,根本不一样。后者很多时候压根没开始就放弃了。
四、从工地跳进董事会,只差三层认知曾经看见一位卖苹果的大姐,五十多岁了,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皮肤粗糙、衣着普通、手里提着苹果篮子,可人家英语一开口,直接圈粉无数。
成功的底层逻辑其实就三条:
1.脑子用在有价值的地方;
2.所有输出都带复利属性
3.咬牙坚持到底。
某个日子里,在星巴克角落蹭网写代码的年轻人,可能几年后已经高薪晋升。而笑他的人,可能还在群里抢几毛钱的红包。
发布于:福建省尚竞配资-股市配资公司-炒股票杠杆-安全炒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