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国内汽车市场上,价格战的硝烟依旧“弥漫”。从年初开始,降价的浪潮便一波接着一波,众多车企纷纷卷入激烈的价格厮杀之中。6月底虽然传出过车市价格战要停息的消息,网传的信息显示,部分车企已经在陆续取消金融贴息和促销折扣,但从实际的感受看(终端行情、上市新车的定价策略、高端配置的持续市场下探等),价格战短时间内会结束的可能性,并不大。
当前的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上,15万左右的产品都开始配备800V高压平台、激光雷达等高端配置了,传统油车市场更是价格战的“重灾区”,动辄数万(豪车市场上十数万的优惠都是常态)的现金让利,已经成为吸引终端用户的最大依仗。
如此激烈的价格竞争,也让消费者们陷入到了幸福的烦恼之中,面对众多降价车型,一时难以抉择。但另一方面,对不少消费者而言,在享受降价带来的实惠时,也需要保持警惕,需要更加理性的判断,仔细考量车辆的配置、性能等因素,以免陷入可能的减配“陷阱”。
图片来源:摄图网
降价背后半公开的“秘密”:配置缩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后,隐藏着不少很直白的“秘密”,其中最为突出的,应属于配置缩水。
道理也很简单,当车企面临巨大的降价压力时,为了维持一定的利润空间,往往会在车辆配置上“做文章”。这就好比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消费者在享受降价带来的实惠时,也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为了配置缩水的“受害者”。
有车企会将原本标配的一些实用配置,挪到高配车型上,消费者想要拥有这些配置,就不得不花费更多的费用;还有车企则直接对车辆的一些核心配置进行调整,如动力系统、安全标准等,虽然直观视觉上可能没太大的变化,但对车辆的性能和安全,却会带来不小的影响。
图片来源:摄图网
结合过往多年国内市场上的实际行情,我们来简单剖析一下,这些年行业内比较常见的配置缩水现象,聊一聊大家之前可能经历过哪些“套路”。
首先肯定就是直接的减配了。
面对着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不少企业为了所谓的降本增效,会对车辆配置进行直接的减配。比如座椅材质,原本采用的是高档真皮材质,触感柔软、透气性好,能为驾乘人员带来舒适的体验,但在产品换新后,可能就被替换为普通的仿皮材质或织物材质,不仅质感大打折扣,耐用性也会有所下降。
音响的数量也经常会成为减配的对象,原车型可能配备了多个高品质音响,能营造出环绕立体声的效果,让车内人员仿佛置身于音乐厅,可在产品换新后,音响数量减少了,音质也变得平淡无奇了,以牺牲驾乘的娱乐性为前提,来实现整车降本。
还有一些配置的缩水则较为隐蔽,不易被察觉。比如底盘悬挂材质,从铝合金材质换成了普通钢材,虽然从外观上看没有明显区别,但铝合金材质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等优点,能有效提升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舒适性,而普通钢材在这些方面则相对逊色。刹车系统零部件也可能被减配,比如刹车盘的尺寸变小、刹车片的材质降级等,这些都会影响刹车的性能,增加行车的安全隐患。
当然,也会有企业以配置调整的名义,玩起标配项变高配的“套路”,将原本标配的配置变为高配专属或需额外付费选装。比如自动空调,前些年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不少,在不少车型上原本都是标配,能根据车内温度自动调节空调的制冷或制热效果,但在产品换新后,一些车型却将自动空调调整为高配车型才有的配置,中低配车型只配备了手动空调,需要驾乘人员手动调节温度、风速等。诸如此类的产品调整,看似购车时的车辆价格降低了,但实际上消费者享受到的服务也减少了,想要原本应有的配置就不得不花费更多的钱来选购高配车型或选装相应的配置,实际的购车成本,可能并没有减少太多。
此外,功能的削减,也是看似配置没变,实则“暗藏玄机”的调整。
在换新产品时,有些配置虽然名号并没有变化,但实际功能却被“阉割”了,让人防不胜防。以电动座椅调节为例,原本具有多个调节方向,如前后调节、靠背调节、高低调节、腰部支撑调节等,能够让不同身材的驾乘人员,都很方便的找到最舒适的坐姿。但减配后,可能可以电动调节的,就只剩下前后调节和靠背调节等基本功能了,高低调节和腰部支撑调节的功能被取消或者改为手动调节了,虽然名义上还是装配了电动座椅,但功能性却减少了,对于长时间驾驶的人来说,整体的驾乘舒适性,肯定会受到影响。
屏幕配置上,也可能会有“蹊跷”,针对屏幕尺寸的显性调整之外,有些车型的屏幕尺寸虽然没有变化,但显示清晰度却降低了。还有更加隐蔽的调整,比如说一些功能按键,原本操作手感良好、反应灵敏,但减配后,按键变得生硬,反应速度也变慢,会影响消费者的操作体验。
硬件软件化和芯片的替换,也可以做一笔科技背后的成本账。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硬件软件化和芯片替换也成为降本的新手段,一些原本通过硬件实现的功能,现在可以直接通过软件获得,而软件可以一次开发,长期复用,而且OTA升级也更方便,形成规模后,硬件软件化的降本效果,相当显著。更有甚者,个别品牌还会利用软件限制硬件的潜力,基础硬件支持的功能被软件“封印”,解锁需额外付费,消费者要为已有的硬件重复买单。
芯片作为汽车的 “大脑”,在汽车智能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然而,在价格战的压力下,也存在用消费级芯片替代车规级芯片的情况。车规级芯片是专门为汽车设计的,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能适应汽车复杂的工作环境。而消费级芯片虽然在某些性能上较之车规级芯片可能并不差,但在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大多数情况下肯定都不如车规级芯片。此外,行业内还存在元器件规格下调的问题, 线束、传感器等关键部件,可能会采用低规格产品替代,短期内可能问题不大,但长期的可靠性明显也会存疑。
图片来源:摄图网
减配带来的影响
对于消费者而言,减配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且直接的。
首先,产品的性价比会打折扣。消费者在购车时,往往会根据车辆的价格和配置来综合评估性价比。减配后,车辆的售价可能确实降低了(前几年个别车企可能就只是减了配置,售价却并无明显下探),但综合价值却并不会显著的提升。
其次,后期使用体验变差。一些舒适性配置的缩减,会让驾乘感受大打折扣。比如上文提到的座椅材质以及功能上的“简化”,不仅会影响驾乘时的触感,也会降低长时间乘坐的舒适性。此外,一些车辆的内饰材料可能会从软质材料换成硬塑料,不仅质感下降,还更容易产生异响,影响车内的静谧性。这些减配行为,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让消费者在使用车辆的过程中产生不愉快感。
再者,安全性能下降也是减配带来的一个严重问题。一些车企为了降低成本,在安全配置上做了文章,减少安全气囊的数量、降低车身钢材的强度、降低刹车系统的零部件规格等,不仅会影响车辆性能,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驾乘人员的安全也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对车企自身而言,虽然减配行为在短期内确实可以帮助车企降低成本,提升价格竞争力,吸引一部分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销量的增长。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对车企自身的损害也不小。
最直接的就是品牌形象受损。在当今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消费者之间的口碑传播非常重要,一旦车企的减配行为被曝光,在当前竞争惨烈的国内市场上形成大的负面舆情,不仅会降低品牌的印象分,还会成为扩大市场规模的“拦路虎”。一旦某品牌被打上不重视消费者权益的烙印,终端市场对该品牌的信任度将随之降低,甚至会直接崩盘,而消费者信任度降低,肯定会直接影响到车企的销量和市场份额。
此外消费者在购车时,除了关注价格和配置外,品牌的信誉和口碑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对一款车型减配,受到的影响可能是会波及到该品牌旗下的所有车型。甚至是对其推出的新车型,消费者也可能因为之前的减配经历持怀疑态度,形成对品牌的长期影响。
车企的减配行为,对整个行业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首当其冲的就是破坏市场的健康生态。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生态中,车企之间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优化、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来进行竞争,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而如果减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车企之间的竞争演变成了单纯的价格博弈模式,不仅会导致市场上充斥大量配置低、质量差的车型,同时还将挤压注重品质和技术创新的车企的生存空间。
研发新技术、采用新配置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而减配则可以在短期内节省成本,当车企都将精力放在如何减配上时,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和资源去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将导致整个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放缓,显然无法满足当前国内消费者堪称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导致行业陷入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减配导致车辆质量下降,消费者对产品不满,从而进一步降低对品牌的信任度和购买意愿。为了吸引消费者,车企又不得不进一步降低价格,而降低价格又会促使车企继续减配,从而让整个行业都陷入到低价低质的恶性漩涡之中,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维护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车企应该摒弃减配的短视行为,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通过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小结:
为了市场而降价,再为了降本再减配,这一行为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不少车企在成本与市场竞争之间的挣扎,也看到了消费者在购车时面临的诸多困惑与风险。面对在价格战中可能出现的减配现象,行业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共同应对,以维护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在购车时,一定要保持理性和谨慎,要对降价背后可能出现的减配“陷阱”,有起码的认知,购车前多做功课,仔细对比不同车型以及新老车型的配置参数,不能仅仅被车辆的价格所吸引,而忽略了配置的重要性。此外,实地体验车辆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去试驾,去实地感受车辆的实际配置和功能。
对于车企而言,应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认识到减配是短视行为,并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毕竟,当“性价比”成为伪命题,对所有参与者而言,都将是沉重的打击。相较于减配,车企更应该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加强供应链管理、加大研发投入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当然,为防止减配竞争成风,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汽车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标准和法规,规范宣传时的方式方法,杜绝虚假宣传。
价格战只是一种短期的市场竞争手段,而真正能够赢得消费者信任和市场份额的,还得是产品的价值和品质。只有回归产品价值的本质,加大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技术含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舒适的汽车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尚竞配资-股市配资公司-炒股票杠杆-安全炒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